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的论断,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个案的公平正义性无疑成为了落实依法治国的基点。扭住了个案公平正义的关键,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整体形象。在新时期下对个案的质量问题,应于十分关注。审判制度改革后,审判活动监督机制尚待加强状况下,案件大量上升,办周期加快,个案价值性已不是单一的权益判定和是非判断的问题,个案的不公正性的负影响不可低估,它与审判制度改革要求相背驰。
正定法院党组审时度势,联系审判实际,用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建立了个案讲评制度。个案讲评不是定期不定期的学术演讲,不是业务知识培训,他不是一项阶段性,临时性的活动,而是一种长期的制度,是审判制度改革中的制度尝试与填补,是审判活动的常态化。讲评案件全员抽案,实行员额法官的全覆盖,审理判决的案件全覆盖,重点以发还改判案件为主要讲评对象。讲评的方式是:设立主评讲人和主持人,法官分组分案讲评,同时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监督员、法律学院教师、律师、人民陪审员以及社会有影响者参评。个案讲评制度的要领是:采用“行家”会诊,互讲互评,共切攻错。案件讲评中每一名法官既是讲评者,又是被讲对象,全体法官在一人讲,众人评中卡住个案错案“穴点”,剖析案件“病灶’,透视错案成因,打通质量梗阻,提升法官素质,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
个案讲评制度创立以来边试行边完善,经过实践总结出了完备的讲评流程,提炼出了操作规程,形成了理论系统,显现了讲评效果。实践证明个案讲评在审判活动中,特别是审判权 力完全放开后的审判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制度。
依托个案讲评法官产生和扩展了自我反思的效应,每一名讲评法官借讲评案件这个平台,反思审过的所有案件,思考自己审判的案件为什么被发还,为什么被改判,思考影响质量的成因在哪里,法官形成了“智者反思而成,愚者反驳而败”的意识;依托个案讲评激发法官崇尚荣誉的效应。讲评是对法官多维度立体化的透视,每一名法官讲评的过程都是展现的过程,是参评者对法官内心认可的过程,也是一种口碑树立和传播的过程。依托个案讲评激发了法官“强身壮体”的效应。个案讲评摆得是擂台,进行的是散打,散打的拳手是每一名法官,每名法官不因为入了名额而就是拳手,拳手的真功底,要在擂台上过招显现出身段。
个案讲评起于讲,重在评。讲是办案法官还原办案过程,讲出审判案件的思路,评是对案件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论证、质疑。评的过程提倡少褒多贬,不唱或少唱赞歌,评论对案不对人,评要敢于揭病痂,触痛处,不乏要针砭见血,达到割痈治疮的功效。
个案讲评实现的目的使法官“技”与“道”的提高。个案讲评制度首先着眼于法官办案技能的提高,提升法官较高的举证指导性,辩证认证的全面性、客观性,论证的逻辑性,简捷缜密的说理性和判决主文执行的可操纵性。法官的基本技能是面对案件能够把好脉,辨好症,开对方,下好药,把难解难分的纠纷化裁成清楚明了的案件,让当事人看得懂,让案外人看得懂,让二审法官看得懂。讲评要使法官要成为办案的熟练工,并在熟练工的基础上,巧工于精,妙解其难,由“工”而成为“匠”。进乎于技,由技悟出法道法理,使法官从案件中看见大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法道之行,公平正义。法官要懂得法在法中,法更在法外,法官要有“法道悟于心,法技娴于手”的本领,明白民俗,民风,民德,民望皆在法中,案件中有法的理性严肃,又有法润情感;个案讲评的目的是实现“德”的修炼。谬不掩正,虚不遮实,公平、正义无可掩饰。案子当中有法官的灵魂,扭曲的案件,就有扭曲的灵魂,判决当中有法官良知,偏离正道的判决,就有暗昧的良知,天地之间有民心、有神明,民心是杆秤,神明是把镜,案件的判决不仅仅是对当事人的交代,不仅仅是为了通过二审法院的检验,而是对民心神明的交代,个案的公平正义是法官品德良知的写照与投射,民心这杆秤终要把法官的良知称一称,神明这把镜会把法官的良知照一照的。个案评讲制度触动的是法官的灵魂,法官不能丢掉扭曲自己的灵魂,个案讲评倡导的是良知,法官不可失去暗昧良知。个案讲评的目的是树立职业法官的思维意识。法官要保持居中性,与各方当事人保持正常互动,把握案件走向,选择案件治愈的方式。法官审判案件不能无意识或经验性办案,也不能延续不适宜的僵化方式办案。法官审判案件要注重法律规律的遵循,树立法律思维意识,要使法律思维贯穿于审判全过程。法官树立法律思维犹如中医坐诊问病,首当察于本症、兼症、变症,察于虚实寒热,不可想当然确诊。
为使个案讲评制度不流于形式,讲评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证。一、个案讲评逐渐建立量化指标考察机制,使量化指标成为考察法官德能勤绩的主要评价内容,成为评选和优胜劣汏的依据。同时对讲评划定案件数量单元,分阶段从讲评中评选最佳和最差者。二、建立讲评准廉政谈话机制,在讲评中所评案件有廉政存疑的,由院长决定可以对办案法官进行警醒谈话。谈话不是严格意义的廉政谈话,是提醒,是法情关怀。三、建立员额法官退出红线机制。设立发还改判案件不得超过百分之五的底线,凡发还改判案件达到百分之五的,刚性规定退出法官员额,不留余地。发还改判百分之五的数比,推及一区一域,乃至全国,其危害性,绝不会再是审判质量问题。百分之五的问题案件的数目涉及的当事人,涉及诉讼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是一个大群体,这些案件所隐藏的忧愤将是社会的热点,这些大量的问题案件会有损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百分之五的红线是质量红线,更是一道政治性红线。四、个案讲评制度逐渐建立有重大影响的错案进行专题质询机制,法官对重大错案要专题回答质询,评委对质询认为不能认识到位的预于暂停办案。
个案讲评制度的创立体现了创新性,探索性,前瞻性。它既是审判业务的创新,是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的抓手。也是党对审判工作的领导方法的探索。讲评制度是贯彻和落实审判制度改革的探路者,是司法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一种有力保障。个案讲评制度是把“谁办案谁负责”的之责察在当下,负在当下,纠在当下,把错误“鉴”于当下,不“哀”与事后追究,更不“哀”与终生负责和追究。改变错一案,追一人,连一串的被动追责的状况,使裁判者裁判案无差错,己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