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人民法院进一步巩固“一乡一庭”建设成果,探索创新“战略化部署、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多元化分流、品牌化效应”“五化五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一乡一庭”“小场所大作用”,实现了省高院“让大量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得到化解,一大批传统民事案件‘不成讼’”的改革初衷。2017年,9个乡镇法庭共接待群众咨询3656余人次,当面答复或解决问题1790人次,开展法制宣传233余次,指导民调组织191次,组织陪审员培训111次,调处纠纷380件,其中:法院转交诉前调解265件,调解成功131件,调解率49.43 %。打造“无诉讼村”42个,“无访村”34个,充分发挥好了法庭扎根人民群众作为司法服务“排头兵”的作用。
一、战略化部署,创新“年初谋划、年终总结、巩固提高”机制
为进一步巩固“一乡一庭”工作成果,院党组适时召开“一乡一庭”工作总结、谋划会,及时总结年度工作,发扬成绩,改正不足,谋划新篇,做到思路清、措施硬、方向明。1月8日召开的工作总结、谋划会对2017年“一乡一庭”工作进行了总结点评,并就2018年“一乡一庭”工作考核机制、纠纷化解联动机制、人民陪审员管理机制运行等提出了新的设想。一是拟抽调相关人员专门负责巡视指导督促“一乡一庭”工作,每周至少巡视三次。二是拟将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等几种类型案件,分流至各基层法庭,专门进行调解,形成在农村基层化解婚姻家庭、相邻关系、一般损坏赔偿等纠纷的组合拳,带动一个乡镇的法治化程度提高,减少诉讼案件的生成,缓解民事法官办案压力。三是修改完善《“一乡一庭”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所调解的案件考核件数以进入司法确认程序为准,量化绩效考核,消弭各法庭之间业务开展不平衡问题。四是要主动关注法院重点和特色工作开展情况,并将宣传推介工作作为整体考核的一项内容,光大法院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助推法院工作和“一乡一庭”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标准化建设,创新社会矛盾综合调处机制
一是实现人民法庭的全覆盖。在正定县原有3个中心法庭的基础上,在8个乡镇、正定新区的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9个法庭,实现了人民法庭的全覆盖。二是办公场地设在乡镇政府院内。法院党组成员分包1-2个乡镇,联系协调落实“一乡一庭”办公场所,均设在了乡政府的显要位置或与乡镇司法所、综治办相邻位置。三是构建社会矛盾综合调处体系。积极通过非诉手段化解社会矛盾,构建起以“一乡(镇)一法庭”法官为主导,以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信访联络员、司法协助员和执法监督员为主力的社会矛盾综合调处体系,大力开展调处纠纷、法制宣传、司法确认、指导民调、联络人民陪审员、参与综治等活动,在便民利民的同时,通过多元化非诉手段,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规范化管理,创新“化解纠纷于诉前、解决问题于萌芽、案件审理良性循环”机制
创新“诉调”案件交由所在一乡一庭“分流调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即对于离婚、继承、赡养、相邻关系及借款金额在五万元以下的、原被告同属于同一辖区的民事案件,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由立案庭以“诉调”案件立案,并交由所在一乡一庭进行调处,调处期限为一个月。2017年,转接诉前调解案件265件,调解成功131件,转立案93件。
五、品牌化效应,创新北早现法庭“普通人办大事、小地盘大功能”典型带动机制
精心打造“一乡一庭”品牌。6月份为北早现法庭调换了办公场所,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实现了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该庭全年受理案件65件,成功调解60件,调解率92.3%。其中:法庭受理47件,转接法院诉前调解案件18件,调解成功13件。其中,184户业主1983年交款,2015年应交房,至今项目未动工,导致184户业主集体上访。该庭陪审员祁文芝苦口婆心,用一个月时间成功调解184户业主房产纠纷案,再次体现了“小地盘、大功能”,“普通人办大事”。陪审员祁文芝参加河北省2017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公众投票选举,以25840票排名第七,充分发挥了典型带动作用。
最高法院周强院长视察北早现人民法庭时,对“一乡一庭”方便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纠纷的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中央综治办二室主任陈显辉到北早现人民法庭进行视察时,称其为“小场所大作用”。河北省、河南省政法委先后来庭视察调研。2017年9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第二调研组组长周玉华一行6人赴北早现人民法庭,就“一乡一庭”建设进行调研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院“一乡一庭”机构健全,人员配置齐全,制度健全规范,机制运行平稳,是将司法为民服务宗旨渗透到基层的生动实践。通过诉调对接,将大量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小法庭发挥了大作用。